学海网 文档下载 文档下载导航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搜索 请输入内容:  
 导航当前位置: 文档下载 > 所有分类 >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经典民歌刍议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经典民歌刍议

龙源期刊网 http://doc.xuehai.net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经典民歌刍议

作者:张宇航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9期

摘要:中国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围绕20世纪30—40年代的救亡音乐,对中国经典民歌进行详细介绍,指出其反映的主题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以及为新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愿望。

关键词:中国经典民歌救亡音乐主题中国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中国民歌演唱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生态民歌慢慢发展为中国新民歌。中国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吸引了无数听众,让大众感受到了民歌的魅力。然而最让我们无法忘怀的还是20世纪30—40年代的救亡音乐,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一股音乐思潮,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武器。音乐创作以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主题,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渴望、向往,以及为新生活而奋斗为主要宗旨,创作了一批我们今天所欣赏到的经典民歌。

所谓“救亡”,是一个时代主题,其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期盼着国家的富裕,以抵御外儒,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要求。“九一八”事变后,救亡音乐思潮才真正具有独立意义,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理论纲领。30—4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一股

音乐思潮,救亡音乐思潮的核心内容就是为抗战服务,在救亡音乐思潮的影响下,所有爱国的音乐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为抗战而奉献自己的音乐才智,有的甚至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新音乐运动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结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它是以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工农大众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创作的表现对象,成为中国文化界的进步力量和极大鼓舞,为广大群众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左翼音乐的组织在国家危亡的情势下慢慢发展起来。“一二九”事件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发展为全国性高潮,大量救亡歌咏团体不断涌现,救亡歌曲广泛传播,当时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家都具有无畏的精神,很快,在全国人民群众中得到推广,并很快延伸到全国各地。当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吕骥、黄自、青主等。

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作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并且被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的一种歌唱方式。根据地和解放区群众歌曲主要以表现根据地和解放区现实生活为主题,例如马可的《南泥湾》是表现根据地和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歌曲,还有山西民歌《送军鞋》,陕北民歌《拥军花鼓》等则是反映边区人民拥军爱军、支援前线的歌曲。其中马克的《南泥湾》是他在1943年的秧歌运动中所创作的歌曲,这是一首歌颂三五九旅的官兵不怕艰辛,将荒芜的南泥湾开垦成为谷物满仓的塞北江南的歌曲,歌曲中的

第1页

TOP相关主题

我要评论

相关文档

    站点地图 | 文档上传 | 侵权投诉 | 手机版
    新浪认证  诚信网站  绿色网站  可信网站   非经营性网站备案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只负责收集和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等其它行为请联系我们.
    文档下载 Copyright 2013 doc.xueha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