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纯粹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少见。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中学生道德的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中学生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中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的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中学生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中学生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中学生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中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中学生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中学生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中学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学生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中学生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中学生德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力的,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中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初中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中学生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