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
简介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致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 (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道德,补救程朱“知先行后”的偏颇,于正德四年揭示 按照王阳明的立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 “知行合一”之说。提出...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645( 2010) 04- 69- 04 0 引 言 王阳明在主持贵阳书院时就提出了 知行合一 。在对于 知行合一 的阐述中, 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守仁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规定 画图 思想家 哲学家 文学家 政治家 军事家 教育家 浅读《论语》 浅读《论语》 规定 画图 学而时习之, 学...
281 王阳明的教育观 ——“知行合一 ”— 的渊源和意义 尹锡珉 ( 北京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00009) 摘要: 知行观一向是各个时代的 分享到: X 分享到: ...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初探_专业资料。自《尚书·说命》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知行思想后,知行关系问题成为中国历代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王阳明思想...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传习录》、《有无之境》读书笔记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1、文化以及文化心理学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想要...
1. 2009 ( General No. 13 ) 王阳明“ 知行合一 ” 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王晓昕 (贵阳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 ) 3 摘 : 王阳明的 “要 知行合一 ”...
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 、、 “外心以求理” 同时猛烈抨击朱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 , “循章摘句” ...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涵义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认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是互相包含的...
王阳明“ 知行合一 ” 论突出了体用不二 、 修养持敬的理学 本色 , 这里阳明虽然强调“ 工夫 ”同时认为“ , 工夫 ” 本体 ”即“ 。 阳明的“ 知行合一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