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染色辅助诊断内镜下黏膜病变的价值
㊃综述㊃
通信作者:马师洋,E m a i l :s h i y a n g
m a @163.c o m 醋酸染色辅助诊断内镜下黏膜病变的价值
孙雅亭,马师洋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04
) 摘 要:近年来,
随着内镜检查新技术的出现,更多癌前病变㊁早期癌或者有特殊表现的良性黏膜病变被观察到,降低了漏诊率㊂醋酸染色与其他染色技术比较,具有安全㊁省时㊁价廉等优点,尤其在巴雷特食管(B a r r e t t e s o p h a g u s )监测中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以及良好的操作性与成本效益比,醋酸染色结合放大内镜以及窄带成像等技术可以准确识别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腺癌,但客观性与一致性有待进一步验证㊂醋酸染色在胃黏膜肠化范围判定㊁胃早期癌识别等方面初步显示出应用价值,在结直肠黏膜病变肿瘤与非肿瘤鉴别中也有应用,但在观察胃与结直肠病变时,醋酸染色与其他内镜技术联合应用的优势仍有待更多研究证实㊂
关键词:胃肿瘤;肠肿瘤;胃肠内窥镜;醋酸;B a r r e t t 食管中图分类号:R 7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7)04-0352-05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583X.2017.04.020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内镜检查技术不断出现,如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 u j
i i n t e l l i g e n t c h r o m o e n d o s c o p y ,F I C E ),i -s c a n 技术,色素内镜技术(卢格碘㊁靛胭脂㊁美蓝㊁醋酸㊁结晶紫),窄带成像技术(n a r r o w -b a n d i m a g i n g ,N B I ),激光共聚集内镜等,在这些技术的辅助下,内镜医生得以观察到更多早期或具有特殊表现的黏膜病变㊂每种方法都有独特的应用领域,也有诸如增加硬件设备㊁增加试剂成本或延长检查时间等缺点,内镜医生须谙熟各类技术的特点,才能针对特定病变选择一项或几项内镜技术辅助观察,从而降低病变漏诊率,提高检查准确性㊂
醋酸染色是一种经典的上皮染色技术,主要用于强调病变表面结构,增加活检准确率,随着N B I 与
i -s c a n 等光学增强技术的普及,醋酸染色逐渐被忽视,但高清晰白光内镜系统普及后,这一染色方法在消化道特殊病变识别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相比其他染色技术,醋酸染色更加安全㊁省时㊁价廉,并且具有相对高的准确性,有可能成为内镜检查过程中的重要辅助诊断技术㊂本文将针对醋酸染色改善食管㊁胃及结肠病变识别的作用进行综述㊂
1 醋酸染色的历史
醋酸染色最早由H i n s e l m a n n [1]
于1938年提出,在使用阴道镜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他发现使用醋酸染色宫颈上皮时,能够从细胞产生的反应来识别其种类,而这种反应,后来被称作白化效应㊂在1998年G u e l r u d 等
[2]
研究中,醋酸的白化效应被用于识别
巴雷特食管(B a r r e t t e s o p h a g u s ,B E )患者经过内镜治疗后的残存岛状黏膜,接着有更多将醋酸用于诊断B E 的研究报道,如醋酸在放大内镜的协助下可以从食管柱状上皮(c o l u m n a r -l i n e de s o p h a g u s ,C L E )中检测出特定肠化(s p
e c i a l i z e d i n t e s t i n a l m e t a p l a s i a ,S I M ),醋酸染色后对于贲门黏膜微结构的分型也逐渐明确[3]
,之后开始有研究陆续尝试使
用醋酸在胃肠道其他位置进行染色观察㊂2 醋酸染色的原理与染色后表现
目前醋酸染色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当醋酸浸润鳞状上皮时,最直观的反应是白化效应,这将显著提高黏膜表面微结构的可视性,推测黏膜下毛细血
管的收缩是这一现象的基础[4]
㊂通过对B E 的研究
发现,当低浓度醋酸(1%~3%)被喷洒在B E 上皮表面时,首先破坏表面黏液层内糖蛋白的二硫键,这将有助于去除黏液,随后接触上皮细胞引起细胞蛋白的可逆的乙酰化反应,可能使细胞质与细胞核的蛋
白质空间构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醋酸白化效应[
5]
㊂醋酸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是暂时和可逆的,约持续5~
8分钟,
随后醋酸逐渐被胞浆或组织液中和,上皮细胞恢复正常形态[
4]
㊂有研究发现在不典型增生或炎症组织表面醋酸白化反应消失的速度更快,从而就会突显出异常的病灶,非肿瘤和肿瘤黏膜醋酸白化效应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者上皮细胞具有不同的核质比造成的,肿瘤细胞的胞浆含量低使得白化效
应消失的更快[5]
㊂在黏液层破坏的同时,醋酸逐渐
渗透到达间质毛细血管,引起微血管充血,表现为局部红斑,通常它会被白色黏膜覆盖,除非表面微结构原本被破坏或表面白化反应消失时,局部的红斑才
㊃
253㊃‘临床荟萃“ 2017年4月5日第32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p
r i l 5,2017,V o l 32,N o .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