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学满分交给你如何得满分,值得大家借鉴!
考研内部资料(密)
也许是计算机广泛应用的影响,今天的学生们学习数学时,也不太懂得―写‖的重要性。考研的学生们,往往拿着一本厚厚的考研数学指导资料,看题看解看答案或看题想解翻答案。动笔的时间很少。
数学书不比小说。看数学书和照镜子差不多,镜子一拿走,印象就模糊。
科学的思维是分层次的思维。求解一个数学问题时,你不能企图一眼看清全路程。你只能踏踏实实地考虑如何迈出第一步。
或―依据已知条件,我首先能得到什么?‖(分析法);
或 ―要证明这个结论,就是要证明什么?‖(综合法)。
在很多情形下,写出第一步与不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 “连续函数与不连续函数的和会怎样?”
写成 ―连续A + 不连续B = ?‖后就可能想到,只有两个答案,分别填出来再说。(穷尽法)。
如果,―连续A + 不连续B = 连续C‖ 移项,则 ― 连续C -连续A = 不连续B‖ 这与定理矛盾。所以有结论: 连续函数与不连续函数的和一定不连续。
有相当一些数学定义,比如―函数在一点可导‖,其中包含有计算式。能否掌握并运用这些定义,关键就在于是否把定义算式写得滚瓜烂熟。比如,
题面上有已知条件 f ′(1)>0,概念深,写得熟的人立刻就会先写出
h 趋于0时, lim( f(1+h)-f(1))/h >0
然后由此自然会联想到,下一步该运用极限的性质来推理。而写不出的人就抓瞎了。 又比如《线性代数》中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有定义式 Aα=λα,α≠ 0 ,要是移项写成 (A -λE )α= 0,α≠ 0,
这就表示α是齐次线性方程组(A -λE )X = 0 的非零解,进而由理论得到算法。
数学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发散性‖。一个数学表达式可能有几个转换方式,也许从其中一个方式会得到一个新的解释,这个解释将导引我们迈出下一步。
车到山前自有路,你得把车先推到山前啊。望山跑死马。思考一步写一步,观测分析迈下步。路只能一步步走。陈景润那篇名扬世界的―1+2‖论文中有28个―引理‖,那就是他艰难地走向辉煌的28步。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不熟悉基本计算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又一大障碍。
《高等数学》感觉不好的考生,第一原因多半是不会或不熟悉求导运算。求导运算差,讨论函数的图形特征,积分,解微分方程等,反应必然都慢。
《线性代数》中矩阵的乘法与矩阵乘积的多种分块表达形式,那是学好线性代数的诀窍。好些看似很难的问题,选择一个分块变形就明白了。
《概率统计》中,要熟练地运用二重积分来计算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各类问题。对于考数学三的同学来说,二重积分又是《高等数学》部分年年必考的内容。掌握了二重积分,就能在两类大题上得分。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