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网 文档下载 文档下载导航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搜索 请输入内容:  
 导航当前位置: 文档下载 > 所有分类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 评杨小凯与林毅夫之争

评杨小凯与林毅夫之争

评杨小凯与林毅夫之争

刘正山 原创 | 2008-10-03 16:49 | 投票

标签:后发劣势 林毅夫 杨小凯 模仿 干中学

制度创新:模仿与干中学的权衡

——评杨小凯与林毅夫之争

刘正山

(《经济学消息报》2008年NO31)

开始于2002年的林毅夫与杨小凯之间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至今仍未尘埃落定。尽管当事人之一的杨小凯已经于2004年7月7日英年早逝。

这场争论源于杨小凯的一篇文章和两次演讲。1999年12 月,任教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和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杨小凯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表了一场演讲,介绍西方研究中国经济的两派不同观点 之间的争论。在演讲中,杨小凯教授阐述了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改革只是宪政转型的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而这 些都是在给定的宪政制度下完成的。

在讲座进行的过程中和讲座结束后,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林毅夫教授提出,用激进改革并不能真正实现宪政转型,但这种改革对经济的破坏是直接和立即的。 因此,渐进的改革比激进的改革好。茅于轼教授认为,在现实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选择在现实情况下可行的改革办法,任何一个改革策略都是路径依赖的。但林毅 夫、茅于轼等并未对宪政转轨论进行系统评论(参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1999年第47期)。但这时只是“林杨之争”的萌芽。

此后,由萨克斯、胡永泰和杨小凯共同撰写的《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effrey Sachs, Wing Thye Woo and Xiaokai Yang, “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 1, No. 2 (Nov. 2000), pp. 435-491),被译成中文在香港《信报》财经月刊2000 年4月号、5月号和6月号分三期连载。相关的论文在内地《开放时代》2000年第9期,《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0月13日;《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7期等媒体发表或登载,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

2001年12月1日,杨小凯在天则经济研究所发表《后发劣势》的演讲。杨小凯教授提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 国家有“后发劣势”。他

第1页

TOP相关主题

  • 林毅夫
  • 杨小凯
  • 对话 林毅夫
  • 林毅夫女儿林曦
  • 林毅夫儿子
  • 林毅夫 房地产
  • 林毅夫携女来厦上课
  • 霍德明 林毅夫

我要评论

相关文档

站点地图 | 文档上传 | 侵权投诉 | 手机版
新浪认证  诚信网站  绿色网站  可信网站   非经营性网站备案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只负责收集和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等其它行为请联系我们.
文档下载 Copyright 2013 doc.xueha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