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asaⅰ~ⅱ级全麻下接受鼻中隔矫正术患者90例,患者年龄 18~60岁。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瑞芬太尼组、地佐辛组。排除标准:服用镇咳药物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服用史;心脑血管病史;呼吸系统病史。
1.2 麻醉方法
三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方法。诱导采用芬太尼2 μ
g/kg、异丙酚2 mg/kg、顺势阿曲库铵0.2 mg/kg,气管插管并确定无误后以异丙酚(6~8) mg/(kg·h)、瑞芬太尼(0.1 ~0.5)μg/(kg·min)维持。术毕所有患者给予肌松拮抗,静注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术毕对照组、地佐辛组患者停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瑞芬太尼组患者停用异丙酚,继续输注瑞芬太尼 0.05 μg/(kg·min)直至气管拔管后。地佐辛组患者填塞鼻腔时给予地佐辛5mg。拔管标准[1]:①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②呼吸频率300 ml。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男女比例、年龄、手术时间);
②以停用异丙酚为起点,记录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自主睁眼并对语言指令有反应)、拔管时间;③记录拔管即刻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④记录苏醒拔管期间患者咳嗽、不自主体动的发生情况;⑤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如恶心、头晕等。所有指标均由一名对分组及处理盲态的护士记录。
1.4 统计分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