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网 文档下载 文档下载导航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搜索 请输入内容:  
 导航当前位置: 文档下载 > 所有分类 > 高等教育 > 文学 > 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

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

拥有不接的生命力,他们追寻的方向必须改变,于是将诗情转向了寻求一种超然。

从情性感悟向知性经验升华,这是九叶诗派有别与三十年代现实主义的最显著地特征。九叶诗派以思想知觉化的途径传达人生经验,他们认为“现代诗人重新发现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并提出了“以感官与肉体思想一切的”主张,认为诗歌的意象正就是最清醒的意志与虔诚的灵魂互为表里的凝合。

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的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他们是一群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他们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同时,他们对诗歌的艺术性相当尊重,他们希望“子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杀死艺术”,希望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受独立的艺术生命。

其中,穆旦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穆旦超越于一般四十年代诗人的,是在热烈拥抱时代中作为民族历史底蕴的探求,更能以为的博球者的姿态对自我精神裂变作敖文和导流,《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石峰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诗人“用身体思想”的方式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裂变作了关照,这是一场把自己置于光明与黑暗、投入与超然之间的自我精神裂变,意味着在这不平凡的残酷现实中,知识者必须、也只能埋葬旧我,完善灵魂的重塑。“我”被一分为二的分身表现以及多角度的内心独白,各场景的交错,迭合,使精神裂变的自我拷问表现得极具张力,使拷问得以深入开展。穆旦追求的超验感应生命之谛,其抒情思路现实为生命从内心世界超越而向灵界转型的过程。《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融入了穆旦对野人山战役中出生入死体验,全诗通过爬行在胡床河谷,不断遭受着淫雨、毒虫、痢疾和饥饿的折磨,时刻有倒毙在森林中,腐烂在败叶中的危险的“我”,在死亡线上挣扎时所导致的本能幻感,引向宇宙的灵思,捐躯在野人山的反法西斯战士是会永生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具有诗人思想,革命家血液的真实的他。

主情的现代主义在四十年代继续发展,且有所发展。他们生活在敌人的铁蹄下,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个体性,因此避开了敏感的现实情状与政治领域而书写个人生活为主。他们捕捉迷离恍惚的情调,营造深邃飘渺的已经,以沉重的独语、心灵的咏叹来追索生命更有神的情趣;在艺术上他们汲取中国古典诗歌偏含蓄、讲意境、重烘染而轻描写的诗艺作风。

四十年代对中国来说,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每一个诗人个人的命运都不得不与民族阶级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只有让一己的悲欢融入群体的大悲欢中去,才是人抒情事业的真正出路。这些决定了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诗歌主潮,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也都显示出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因此这一时期诗歌如此发展,也是正常的,或许这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上一页第2页

TOP相关主题

  • 20世纪4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
  •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电影
  • 20世纪30 4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服装
  • 20世纪40年代风格服装
  • 20世纪40年代是几几年
  • 20世纪40年代西方服装

我要评论

相关文档

站点地图 | 文档上传 | 侵权投诉 | 手机版
新浪认证  诚信网站  绿色网站  可信网站   非经营性网站备案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只负责收集和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等其它行为请联系我们.
文档下载 Copyright 2013 doc.xueha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返回顶部